千川通投与直投的搭建流程有什么区别?
在广告投放领域,千川通投与直投作为两种核心策略,已成为企业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,许多从业者对两者的差异及搭建逻辑存在困惑,本文将深入解析两种模式的操作逻辑与应用场景。
**一、通投与直投的本质区别
通投的核心在于“泛流量覆盖”,系统基于用户行为标签进行广泛匹配,适合预算充足、追求曝光量的品牌,某快消品牌在新品上市阶段,通过通投快速触达潜在用户,配合创意素材测试市场反应。
直投则强调“精准定向”,通过自定义人群包、兴趣标签或历史行为数据锁定目标群体,适用于垂直行业或需要高转化率的场景,某教育机构在推广高价课程时,通过直投筛选出近期搜索过“职业培训”的用户,显著提升转化效率。

两者的选择需结合产品特性:
- 大众消费品(如日化用品)更适合通投
- 高客单价产品(如金融理财)优先考虑直投
- 测试期产品可先用通投收集数据,再转为直投优化
**二、通投系统的搭建方法论
1、流量池筛选
- 优先选择用户活跃度高但竞争度适中的平台(如抖音的“发现页”而非“开屏广告”)

- 避开流量高峰期的“红海时段”,选择凌晨或工作日上午等成本洼地
2、创意组合策略
- 制作3-5套不同风格的素材(产品展示型/场景故事型/数据对比型)
- 每套素材需包含15秒短视频+6张静态图,适配不同终端展示需求
3、出价模型优化
- 初期采用“自动出价”快速获取数据样本
- 数据积累至200次曝光后,切换至“手动出价”控制成本
某美妆品牌通过此方法,将通投点击成本从1.8元降至0.7元,曝光量提升3倍。
**三、直投体系的精细化运营
1、人群定向四维模型
基础属性:年龄、性别、地域
行为特征:近7天搜索关键词、购物车加购行为
兴趣图谱:关注的KOL类型、点赞内容标签
设备指纹:手机型号、网络环境、APP使用时长
2、动态出价机制
- 设置基础出价后,对高价值人群(如收藏过竞品的用户)增加20%-50%溢价
- 对低质量流量(页面跳出率>90%)实施实时降权
3、创意分层测试
- 初级测试:同一文案搭配不同背景音乐
- 进阶测试:相同产品使用痛点场景与利益点两种表达方式
- 某数码产品通过A/B测试发现,展示“防水实验过程”的素材转化率比单纯参数对比高47%
**四、避坑指南:常见操作误区
1、通投≠无脑撒网
某家居品牌曾因过度扩大地域范围,导致70%预算浪费在三线城市非目标人群,正确的做法应是:
- 先锁定核心城市测试
- 根据转化数据逐步扩展辐射半径
2、直投≠完全精准
某金融APP定向“理财兴趣人群”时,发现50%点击来自学生群体,解决方案:
- 叠加“月消费额度>5000元”的消费能力标签
- 排除学生常用APP使用场景
3、数据监测盲区
- 避免仅关注点击率(CTR),需结合页面停留时长(>30秒为有效流量)
- 警惕“虚假转化”:设置7日复购率作为深层考核指标
**五、未来趋势与操作建议
随着算法迭代,通投与直投的界限正在模糊,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采用“通投+直投组合策略”的账户,ROI比单一模式高2.3倍,建议从业者建立动态调整机制:
1、季度预算分配:通投占比40%(拉新)+直投60%(转化)
2、每周数据复盘时,将通投中转化率高的人群导入直投定向库
3、当直投点击成本超过行业均值15%时,立即回调至通投蓄水
流量运营的本质是动态博弈,过度依赖某种固定模式必然导致效率衰减,唯有理解底层逻辑,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系统,才能在流量红海中持续获取增长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