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标签如何正确投放千川广告?
如何在没有标签的情况下精准投放千川?
对于许多刚接触千川的广告主来说,标签是定向投放的“快捷工具”,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用户标签,是否意味着无法实现精准投放?答案是否定的,千川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内容与用户需求匹配,而标签只是辅助手段,以下从实操角度,分享无标签状态下的投放策略。

1. 内容即标签:用内容反向锁定人群
千川的算法本质是“内容找人”,当缺乏标签时,可以通过内容本身吸引目标用户,推广一款健身产品,直接发布“减脂操跟练”或“饮食搭配教程”类视频,系统会根据用户对内容的互动行为(完播、点赞、评论),自动匹配对健身感兴趣的人群。
关键点:确保视频前3秒突出核心痛点(如“肚子赘肉多怎么办?”),提升用户停留时长,让算法更快识别内容价值。
2. 利用“行为数据”替代标签定向
即使没有预设标签,千川仍能通过实时数据反馈调整投放方向,初期可采取“通投”模式,观察哪些地区、性别、年龄段的用户转化率高,再逐步缩小范围,某家居用品广告通投后,发现30-40岁女性用户下单率超60%,后续可重点投放该人群。
工具建议:使用“数据报表”中的“受众分析”功能,筛选出高转化用户共性特征。

3. 直播间互动:即时修正投放方向
直播间是天然的“标签测试场”,通过弹幕提问(如“想改善皮肤问题的扣1”)、福袋互动、优惠券领取等行为,快速识别用户需求,美妆类直播间发放“油皮专属折扣券”,点击领取的用户会被标记为“油皮肤质”,后续可针对性追投。
技巧:引导用户停留时长超过1分钟,系统会判定内容与用户匹配度高,自动扩大相似流量池。
4. 素材分层测试:用AB法找到隐藏标签
将同一产品制作多版素材,分别突出不同场景。
- 素材A:强调“夏季防晒”

- 素材B:突出“敏感肌适用”
通过AB测试,观察哪类素材点击率高,即可反推用户隐性需求(如“防晒”或“修护”),形成新的投放标签。
5. 行业对标:借力成熟账户模型
若自身无历史数据,可参考同行优质素材,使用“创意灵感”工具,筛选近7天同类目高转化视频,分析其评论区高频词(如“学生党”“平价”),快速定位用户关注点,将其融入自身投放策略。
个人观点
标签缺失并非投放障碍,反而倒逼广告主回归本质:内容是否直击用户需求,产品是否解决真实痛点,千川的算法逻辑更倾向于“动态优化”,与其依赖固定标签,不如通过持续的内容迭代与数据复盘,让系统自动匹配精准流量,真正的竞争力,永远在于对人性和需求的深度洞察。